編者按:“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工作,習近平都銳意推進改革開放,弘揚和踐行改革開放精神。央視網《天天學習》推出系列策劃,講述習近平推進改革開放、破解發展難題的故事,帶您從中感悟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深刻內涵和時代意義。
天天學習綠瓦紅墻,炊煙裊裊。群山環抱,樹木蒼翠欲滴。這座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小村莊——洪田村,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
1998年9月29日,在洪田村一間不大的屋子里,26位村民代表七嘴八舌,爭得面紅耳赤。為了分山到戶的事,大家吵嚷了4個多月,仍未能達成共識。
眼看靠山吃山卻越吃越窮,討論也議不出結果,最終只能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結果出人意料,八成以上的村民代表贊成改革——分山到戶。
1998年,福建省三明市洪田村敢為人先,把土地承包責任制引向山林,完成了“分山到戶”的創舉,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
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紅頭文件支持,洪田村的分山改革,是農民群眾的自發嘗試。當時的村民不會想到,他們的自發嘗試會演變為福建全省乃至全國的改革實踐。
1996年5月至2002年6月,在福建任職的習近平先后11次到三明市調研。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習近平一直在關注。
2002年5月,在與時任福建省林業廳廳長的一次深談中,習近平談及集體林經營體制改革。他說:“集體林本身就是村民集體共有的,應該還山于民、還權于民、還利于民?!?/p>
這次深談后,習近平決定到龍巖市武平縣進行專題調研,先搞試點。調研時,習近平指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
一錘定音確定了林改的方向。
習近平經常講,歷次改革大多數是群眾創造的,我們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搞改革是搞不成的。這么浩大的改革,我們一定要走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由群眾當家作主。
福建各地林改,都堅持了這一原則。村里的改革方案必須由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通過,林改的程序、方案、內容和結果都必須向全體村民公開。
山有好山、壞山,陰坡、陽坡;林有商品林、公益林,幼林、中齡林、成熟林。分田容易分山難,只有依靠群眾自己討論,理由吵明了,意見統一了,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據福建省林業廳當時的負責同志回憶,這次改革是一場利益博弈,但是我們采取“群眾的事情群眾辦,群眾的事情自己說了算,不包辦代替”的辦法,形成了和諧的改革大環境。
林改充分調動了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極大地釋放出林地蘊藏的巨大潛力。農民成為山林的主人,“耕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為許多農民的自覺行動。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環境優美。
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2008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喚醒了大片沉睡的山林。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到福建三明。他對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體現的群眾首創精神表示肯定:“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p>
人民是改革事業的主角。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正是普普通通的億萬人民群眾,迸發出澎湃的改革激情和無窮的創造活力,推動一次又一次制度創新,成為改革的“原動力”。
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福建三明再次先行先試,從分離“承包經營權”到“林票制度改革”,再到全國首張林業“碳票” 發行,改革步步深化,推動林業發展、林農增收、林區繁榮。
2024年5月9日,福建省三明市馬巖林下經濟種植示范基地工人在管理林下種植的多花黃精。
2023年,福建三明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近1300億元,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7600元,約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
改革開放是不斷破舊立新的過程,亦是不斷汲取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進而指導實踐的過程。這生動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謀劃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00多次到基層考察,對各地群眾和基層的改革方法調研查訪,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認可。
從“三醫聯動”、“兩票制”、“一品兩規”、組建醫保局等改革舉措破冰醫改,到“最多跑一次”以實際行動增強群眾獲得感,再到“河長制”創新做法推向全國……我們黨始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將一個個“點”上的突破提升到“面”上的推廣。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三明考察調研時說:“共產黨做事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群眾是真正的英雄?!?/p>